![]() |
本站公告
|
園林衛士
您的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 >> 園林衛士
衡水市人民政府 關于加強衡水湖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的意見 衡政發〔2020〕3號
作者: 來源:http://www.jinsjiao.cn 發表時間:4/1/2020 3:20:00 PM 瀏覽:次 推廣此文章
衡水市人民政府 關于加強衡水湖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的 意 見
衡政發〔2020〕3號 桃城區、冀州區人民政府,濱湖新區管委會,市直有關部門: 為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、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進一步支持和加強衡水湖保護與發展的意見》和省領導在《關于媒體報道衡水湖有關問題調查核實情況的報告》上的批示精神,結合省委、省政府批復的《河北省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(2018—2035年)》《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項規劃(2018—2035年)》,高標準做好衡水湖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,現提出如下意見。 一、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遵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,執行“嚴格保護、科學管理、合理利用”的保護管理方針,全面落實省委九屆九次和十次全會精神,根據《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項規劃(2018—2035年)》《關于進一步支持和加強衡水湖保護與發展的意見》,著眼充分發揮衡水湖濕地生態效益、更好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,結合衡水湖湖泊生態演變趨勢問題的復雜性特點,以維護和提升衡水湖生態系統健康為目標,通過科學的人工干預和生態恢復,分區域、分階段系統推進衡水湖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,全面提升衡水湖生態環境質量,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生態支撐。 二、工作目標 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,適度恢復擴大濕地和林草植被面積,加大鳥類棲息地建設與保護,加大外來物種跟蹤監測和評價,確保衡水湖生態系統安全;建立完善的健康水循環體系,通過優化生態補水方案,保障湖泊生態用水;有效削減內源污染負荷、引水帶入的污染負荷,降低富營養化水平,穩步提升衡水湖水環境質量;受損濕地系統逐步恢復,逐步建立完善湖濱帶和緩沖帶,形成健康穩定的流域生態系統;建立完善的科研監測與水環境預警體系,保護區的監管能力和建設水平全面提升,把衡水湖保護區建成為布局合理、設施完備、管理高效、生態效益顯著、具有特色的生態示范保護區。 三、重點任務及措施 針對衡水湖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及治理需求,以增強衡水湖生態健康狀態為目標,以保持水質穩定為核心,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、水資源優化調控、水質提升保障、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、科研監測建設、保護區管理、村莊生態搬遷、技術支撐、可持續教育、衡水湖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項目。 (一)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1.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。2020年6月底前,完成衡水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編制工作,科學指導衡水湖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,維護衡水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自然性。充分利用5月22日世界生物多樣性日,通過新聞媒體、網絡、發放宣傳圖冊等多種宣傳途徑,加大宣傳力度,提高全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2.恢復鳥類棲息地。依托原有人工養殖魚塘,通過地形改造、植被恢復、蓄水調解,周邊覓食區營造等措施,恢復成鳥類棲息地,成為蘆葦沼澤、蘆葦苔草沼澤、草甸、翅堿蓬鹽沼和裸灘、覓食地等多樣性生境類型,以滿足濕地水禽多樣化生境需求,分別為鶴類(灰鶴)、鷺類、雁鴨類、鸻鷸類、鷗類等創造各自理想的覓食和棲息生境。同時,為進一步加強鳥類保護,減少人類活動干擾,在鳥類恢復區進行圍擋修建,并同時進行監控設施、鳥類科研觀測臺建設,以加強鳥類保護監測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3.保護好青頭潛鴨等關鍵物種棲息地。針對青頭潛鴨繁殖生物學特性、棲息地選擇、主要威脅因素等開展科學研究,尤其是加強青頭潛鴨棲息地改善、繁殖地生產經營方式轉變、繁殖期威脅因素管控等工作,守護好青頭潛鴨重要棲息地,有效改善棲息地質量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4.加強野生動物救助工作。完善已有野生動物救護點,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;在人類活動密集區域設置生態圍欄、標牌,加強宣傳教育,有規劃的進行觀鳥活動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5.劃定生物廊道。在滏陽新河和滏東排河增設生物廊道,生物廊道應采用仿生造型,保持色彩與周邊環境協調,不對野生動物造成驚擾,以幫助陸上野生動物穿越河道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6.科學實施增殖放流。在現有增殖放流工作基礎上,制定衡水湖中長期增殖放流計劃,分年度科學投放草食性、濾食性、肉食性魚類及底棲貝類等水生生物,恢復湖泊生態系統,控制衡水湖草類、藻類的生長和水體的富營養化,改善水質和水域的生態環境。2020年,完成增殖放流鰱鳙魚等魚類15萬斤、青蝦8000萬尾,做好魚類投放和捕撈量等數據統計,同時開展衡水湖水生動物承載力調查,科學指導2021年增殖放流。(責任單位:市農業農村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7.加強外來物種管控。加強對水體中巴西龜、喜旱蓮子草等和湖岸周邊陸地上黃頂菊等外來物種監控工作,防止外來物種入侵,強化監管和疏導各類放生行為,依法建立實施放生行為備案審批制度。根據專家建議和實際情況,設立固定放生點,并制作放生指南和警示牌,明確可以或禁止放生的物種名錄。同時,加強宣傳引導,不斷提高廣大居民和游客自覺遵守相關規定的自覺性。另一方面針對固定點加強監督管理,在放生過程中加強執法人員實施現場監管,確保放生活動規范有序進行。(責任單位:市農業農村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市民宗局) 8.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。在衡水湖保護區內王口閘、北關南、繩頭莊、前韓家莊、衡水湖北堤、滏陽新河右堤、大趙常等7個鳥類等野生動物種類多、數量多的地點,嚴格按照《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規范》開展日常監測防控工作,及時了解并上報陸生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和活動狀況。普及保護鳥類和預防禽流感等野生動物疫病的科學知識,提高群眾報告野生動物異常情況的自覺性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市農業農村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(二)優化水資源調控 1.優化引水水量調度管理。利用黃河、岳城水庫、衛運河及崗南—黃壁莊、南水北調等調水線路相機補水,加強生態流量保障工程建設和工程管理,以保障衡水湖湖區及周邊河道生態用水需求為目標,科學制定衡水湖年度引蓄調控用水計劃,強化入湖水量動態管理。(責任單位:市水利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2.構建水系循環體系。加強衡水湖與周邊河網、東湖與西湖聯通互動,實現部分區域水系連通。利用引黃入冀補淀線路,發揮衡水湖調蓄能力,實現東湖水體循環流動。編制完成水資源均衡集約利用規劃,提升衡水湖及周邊鹽河故道的調蓄功能,改善目前區域水域生態系統,對河道的生態環境安全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。通過蓄水、岸坡垂直綠化,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狀況,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。積極謀劃申報河道清淤項目,對衡水湖補水路線進行清淤疏浚,并對沿途水利設施進行維養,保障衡水湖生態補水正常運行。(責任單位:市水利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3.啟動衡水湖湖底地形及水動力水平衡調查。2020年,啟動衡水湖湖底地形及水動力水平衡調查,精確測量衡水湖湖底地形,計算衡水湖最大水環境容量和現有水環境容量,分析衡水湖湖內水動力情況,提高湖區水動力、促進區域水循環;勘測湖區底部底泥分布特征,核算衡水湖湖區底泥腐殖質總量,為衡水湖科學清理腐殖質工作提供科學依據;同時準確模擬不同水位時衡水湖的水環境特征,提出科學合理的引水水位及水體治理方案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) (三)強化水質提升保障 1.加強引水河道綜合整治。加強引水河渠綜合整治,全面封堵沿線排污口,清理兩岸違章建筑,截污納管,完善污水管網體系,嚴禁河道圍堰、堆放棄置物,及時清運河渠沿線垃圾,開展河岸灘地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,生態堤岸、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等,構建河渠生態廊道,保障調水期間入湖水質安全。(責任單位:市水利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2.加強湖區環境綜合整治。嚴厲打擊非法排污等危害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行為,嚴禁新增各類排污口;對保護區內生產、生活污水進行處理。對污水處理廠未覆蓋的村莊,統籌建設分散型污水設施;清除各類湖岸垃圾,禁止在湖岸亂扔和傾倒垃圾。完善垃圾處理長效機制,將沿湖沿河村莊全部納入城鄉一體化處理范圍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市農業農村局、市住房城鄉建設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3.實施生態清淤。針對腐殖質沉積嚴重區域、原網箱養殖污染區域、泥沙沉積區域、底泥污染嚴重區域進行生態清淤。2020年,完成王口閘生態清淤12萬立方米,并做好效果評估工作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市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) 4.開展蒲草平衡收割?茖W的輪割和移除蘆葦、蒲草、水生植物等,在保護鳥類生存環境下,維持水質水生態平衡。2020年,完成蒲草平衡收割2000畝、近岸荷花收割500畝,減輕因水生植物腐爛造成的內源污染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) 5.啟動引水河入湖口濕地建設。在入湖口閘前設置河口濕地,充分利用濕地延長水力停留時間,促進水中泥沙及營養鹽的沉降,同時利用濕地凈化水質效果,進一步吸收、吸附、攔截營養鹽,從而降低進入衡水湖水中的泥沙和營養鹽含量,抑制湖區藻類過度繁殖,減緩富營養化進程,改善水質。(責任單位:市水利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) 6.實施生態浮島項目。在衡水湖部分區域實施生態浮島項目,構建植物凈化過濾系統,改善衡水湖水體質量。2020年,完成姊妹東島、三生島區域生態浮島建設6萬平方米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7.構建部分區域生態恢復區。在衡水湖適宜區域構建生態恢復區,通過圍網隔離富營養物質對區域的影響,在圍網區域內建設復合型人工浮島、種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、恢復水生生態系統,營造健康的水環境,改善部分水域水環境現狀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8.設置禁航、禁漁區域。在衡水湖大湖心、王口閘、大趙閘區域,設置禁航、禁漁區域,實行全年禁航、禁漁,減少人為干擾對斷面水體影響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(四)做好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 1.推進環湖綠化。盡快完成《環湖綠化規劃》編制工作,大規模開展環湖林帶、環湖路網建設,用2—3年的時間,高標準完成環湖綠化工程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、市發展改革委、市財政局) 2.加強湖岸帶生態修復。以本土和經濟適用型植物為主,選擇適應坡岸立地條件、苗種培育便利、易于管理的植物物種,建設岸上生態防護—邊坡生態攔截湖岸帶立體生態防護體系。2020年,完成小湖隔堤3公里生態修復工作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) 3.啟動濱水帶生態建設。根據衡水湖中不同區段已有水生植物特點,沿衡水湖岸線向湖心方向,進行濱水帶生態建設。從岸線向湖心方向直線距離延伸0—10米左右范圍內種植挺水植物、浮葉植物,其中挺水植物、浮葉植物鑲嵌種植,選取的適合本土環境的挺水植物包括蘆葦、香蒲、澤瀉等,浮葉植物包括睡蓮、荇菜等;超過直線距離10米區域種植沉水植物,包括苦草、金魚藻、狐尾藻等。2020年,完成1公里濱水帶試點生態建設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) 4.推進西湖濕地生態恢復。規劃村莊搬遷后,將西湖進行部分生態蓄水,逐步恢復西湖和西湖西岸消落區濕地,恢復西湖濕地生態系統。2020年,完成西湖地形調查,初步編制西湖濕地恢復實施方案,實現生態蓄水1000萬立方米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、市水利局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) 5.做好湖岸線保護工作。切實維護湖岸生態環境和防洪保安能力,禁止取土破堤等違法違規行為。依據水利部《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指南(試行)》,劃分岸線功能區及邊界線,以岸線功能區為單元,分析現狀岸線利用的合理性,對不符合岸線功能區管理要求的岸線利用項目,按輕重緩急,有計劃、有步驟地提出調整或清退意見。(責任單位:市水利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(五)加強科研監測和評估體系建設 1.加強水體監測。做好衡水湖湖體及調水通道水質監測,有效改善衡水湖水質,確保衡水湖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。按照《2020年河北省生態環境監測方案》《關于加強2020年監測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系統掌握衡水湖流域的斷面水質情況,加大對湖區水質的管控力度,對國考斷面大湖心、省考斷面小湖心、大趙閘、王口閘進行加密監測,對超標斷面進行預警提示,強化監測數據應用,及時通報衡水湖水質變化情況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市水利局) 2.加強動植物監測。建立固定監測樣地和樣線,掌握監測濕地植被、鳥類資源、水生生物動態變化情況,水鳥監測每周1次,樣點57個,分布在小湖隔堤、衡水湖東湖、滏東排河、滏陽新河區域;魚類、浮游藻類、浮游動物、底棲動物監測,每月1次,樣點14個,其中小湖區3個和大湖區11個;水生植物監測每月1次,樣點35個,其中小湖區10個和大湖區25個;兩棲動物監測每月各1次,樣線11條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3.加強藍藻預警工作。在保護區現有自動監測站基礎上,建立藍藻自動監測站,整合人工、無人機監測和衛星遙感等監測手段,完善葉綠素a、透明度等指標的監測,加強藍藻預警工作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4.加強聯合檢測。與衡水學院、衡水水文水資源勘測局、中國林科院等單位合作開展綜合監測,采集生物多樣性、氣象、土壤和底泥、水質等多類型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5.建設河北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。聯合中國林科院建設河北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,建設內容包括實驗樓、綜合觀測塔、氣象觀測場、水文觀測點、植物觀測點、水質觀測點、固定樣地等主樓及附屬設施。建成后,將對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關鍵要素進行長期定位觀測,為濕地生態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數據支撐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6.啟動保護區科考調查。2020年啟動衡水湖保護區科考調查項目,全面調查保護區野生動植物、文化和社會資源本底;獲取詳實的資源本底信息,建立本底資源數據庫,建立目標保護區資源共享平臺,掌握重要物種動態變化規律,分析其生境與受威脅的主要因素,為衡水湖國家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、保護與管理以及保護區宏觀發展規劃等提供理論依據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) 7.建立衡水湖保護評估體系。在生態環境調查和長期監測的基礎上,研究衡水湖保護區內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變化規律,掌握衡水湖保護區內復雜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未來的變化趨勢,利用監測成果開展自然資源資產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、生態工程建設成效等生態研究和評估,為制定科學的管理對策、形成常態化的監測評估機制奠定基礎,保障衡水湖保護區可持續發展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) (六)做好保護區管理工作 1.做好規劃編制工作。結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護區功能區劃調整政策,調整完善《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(2019—2030年)》,啟動保護區優化調整申報及勘界定樁工作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、市發展改革委) 2.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。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工作部署,積極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,依據衡水湖及周邊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,協調解決矛盾沖突,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、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,納入國土空間規劃,實行嚴格管控。(責任單位: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3.強化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管理。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保護與修復,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,提升生態服務功能。做好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優化和勘界定標工作。逐步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平臺,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生態環境實施動態監管,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。做好生態功能保障、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審批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、市發展改革委) 4.保障水產種質資源可持續發展。加強衡水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,保護青蝦、秀麗白蝦、鯽魚、紅鰭原鲌等本地水生生物資源,加強原種保護余繁育。根據水生生態系統狀況、漁業資源儲量,科學調整禁漁期,實行定量捕撈。(責任單位:市農業農村局、濱湖新區管委會) (七)積極推進保護區村莊生態搬遷工作 2019年—2023年,利用五年時間,分兩期對衡水湖保護區內32個村莊進行整體搬遷。2020年,完成核心區7個村莊及湖中村順民莊村搬遷工作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冀州區政府、桃城區政府) (八)加強技術支撐 1.加強科研院校合作。加強與中國環科院、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科研單位交流合作,編制完成衡水湖綜合治理方案。借鑒相關科研單位在湖泊保護和治理方面的先進理念、豐富經驗和技術團隊,為開展衡水湖保護和治理等工作提供完備的科學技術支持。從生物多樣性、鳥類棲息安全、水體水質、濕地環境等多方面出發,綜合平衡考慮衡水湖各項環境因子,制定保護措施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) 2.加強國際交流。一年一個主題,邀請國內外專家,舉辦濕地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討會,提升衡水湖保護水平。積極推進中德財政合作衡水湖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,借助中外專家技術優勢,提升衡水湖管護水平。實施好濕地生態系統管理與濕地恢復、可持續發展教育、監測與專項研究、社區支持的濕地保護與管理、能力建設與宣傳等項目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) (九)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 加強與試點學校合作,召開教師研討會,對試點學?沙掷m發展教育模塊進行測試與完善。推進梅花島青少年自然體驗中心建設,通過生物多樣性重建,多感官體驗設施及教育中心的建設,使梅花島打造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自然體驗島;聘請國內外專家對自然導引員進行培訓。依托衡水湖保護區優良的濕地生態資源,按不同功能不同類型開展研學活動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市教育局) (十)衡水湖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做好5A級旅游景區規劃及創建工作,挖掘衡水及衡水湖文化,進一步提升衡水湖景區綜合品質,力爭2022年底通過國家景觀質量價值評定。聘請專業團隊指導衡水湖5A級景區創建工作,通過資源梳理、文化挖掘,以生態保護為前提,從景區創建范圍、產業布局、核心產品打造、外部交通可達性、內部旅游線路規劃、景區主入口門區、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《衡水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提升規劃》的編制工作。與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對接,盡快啟動“衡水湖5A級旅游景區創建”景觀質量評價申報資料工作。(責任單位:濱湖新區管委會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) 四、保障措施 (一)加強組織領導 在2019年6月成立的衡水湖和濱湖新區生態保護和發展委員會領導下,建立由市委宣傳部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市生態環境局、市公安局、市水利局、市農業農村局、市財政局、市發展改革委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、市民宗局等市直部門和轄區政府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工作機制,定期召開衡水湖保護與發展工作會議,結合工作職責,加快推動《關于進一步支持和加強衡水湖保護與發展的意見》中各項任務的落地落實。 (二)加強立法保障 積極配合省人大做好《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》(已列入省人大2020年二類立法計劃)立法工作,出臺《衡水湖垂釣管理辦法》,做好《衡水湖水質保護條例》貫徹實施工作,嚴格執行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》。 (三)加強統一執法 加強衡水湖濕地統一綜合執法工作,嚴厲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。進一步深化衡水湖保護區內的統一執法機制改革,在2019年完成市有關單位將與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相關的67項執法事項已委托到位的基礎上,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,結合實際執法工作需求進一步健全執法機構設置。嚴厲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,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違規行為,加強巡護力度,嚴厲打擊在禁漁期非法捕撈、炸魚、電魚、毒魚等違法行為。 (四)嚴格落實河湖長制 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工作方案,著力壓實市、區、鄉、村四級河湖長責任,編制市、區、鄉領導擔任總河長及分級河長名單,制定河湖名錄,并于政府網站上公布。各級河長嚴格按照巡河制度要求,對河湖進行巡視,對巡河情況,河長辦及時收集相關信息,完成定期上報。按照“一湖一策”加大衡水湖投資、巡查、獎懲、治理力度,開展衡水湖保護宣傳活動,推動社會參與。 (五)完善信息發布 建立衡水湖有關信息、指標發布機制,及時發布衡水湖水質、鳥類等監測數據,誠懇接受媒體監督。充分利用5月22日世界生物多樣性日、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日進行宣傳,通過報紙、電視、網絡等媒體以及微博、微信公眾號和懸掛橫幅標語、手機短信、宣傳資料等方式,向社會宣傳衡水湖,宣傳愛護生態、愛護野生動植物的理念。
衡水市人民政府 2020年3月30日
上條新聞:衡水市古樹名木管理辦法
|